天开园:一场大学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天开园在哪里?”“为什么要建天开园?”“天开园有何与众不同?”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要有开创之举、开启之新。去年年底,天津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自此,“天开园”这个名字快速升温,引发广泛关注。


(资料图片)

“天开”,最直观的联想,是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而按词典解释,“天开”指“超越常规的活动,思想精神等焕发、奔放”。还有一种解释:日行北归,阳气复生。

无论是两所百年名校的自带光环,还是超越常规的精神焕发、思想奔涌,或是“日行北归”所寓意的春江水暖、活力再现,“天开”两个字,都给人们巨大的想象空间,可谓一石千浪、石破“天开”。

昨天,天开园LOGO设计正式公布。图为方案设计者──南开大学文学院2020级视觉传达专业本科生吴雁格(中)、舒秀骐(左)、李露瑶3位同学展示她们设计的标志图形。

天开园在哪里?

“一核两翼”立起城市新地标

身处都市、隐于闹市。

南开区,津河畔。沿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交界线往西延伸,不远处有一条400多米长的大学道。记者近日在现场看到,这条道路和它横穿的天津科技广场周边区域,立着醒目的蓝色围挡,正在紧张施工。

根据规划,这里是天开园“一核两翼”布局中核心区的先导区。8栋高楼组成的天津科技广场则是“先导中的先导”,承载着核心区一期建设的使命。

毗邻名校,寸土寸金。但在数月前,这里仍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藏身于学府书香,连很多老天津人也感到陌生;如今,一夜成名,成为引人瞩目的热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谓的风云际会、所谓的应运而生,仿佛都是恰到好处。

此前,天开园已“官宣”于今年5月18日──即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开幕当天──正式开园。4月3日,《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规划方案》亮相;18日,量身定制的《关于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发布。天开园“四梁八柱”初步搭建,思路脉络逐渐清晰。

天津科技广场5号楼、6号楼,分别是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项目集中入驻载体,室内也在装修,办公区将达到“拎包入住”标准。

科研西路南开大学科技园内,驻场工作人员、南开大学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郭伟透过窗户向记者介绍,一路之隔的这栋高耸的大楼,将进驻来自该校的创新创业团队,“27个先期入驻项目已经确定,前些天刚带着项目负责人看了房,大家都很满意、很振奋。”

5号楼同样安排了27个首期项目。“学校调研走访校内外师生、校友团队转化项目超过100项,最后确定首批入驻校内师生项目25个、天大校友项目2个。”天津大学合作办主任王寒表示。

稳中求进,实中求效。从起步阶段就对入驻项目优中选优,不追求立刻“铺满填满”,是天开园建设中坚持高标准的一个写照。

“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实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的定位,天开园必须始终坚持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局长朱玉兵表示,后续将稳步导入越来越多的包括天大、南开在内的全市高校师生、校友项目。

根据规划,天开园以南开区环天南医大片区为核心区,以西青区大学城片区为西翼拓展区,以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片区为东翼拓展区,在功能上形成以研发孵化为主的“一核”和以研发转化产业化为主的“两翼”。到2027年,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累计近1000家,吸引高水平人才超过5000人。

“南开区在为天津科技广场装修改造提供支持的同时,还负责先导区环境治理提升工程。依照有关设计方案,做好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市容市貌等提升改造工作。”南开区科技局局长肖述虎说,建设天开园是区里头号工程,区住建、城管等多个部门一直在驻场办公。

据介绍,随着企业和人员的入驻,天津科技广场周边交通流量必然大增,对办公生活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先导区将推进围墙及建筑物退线18处,拓宽路面,改善区域交通条件。核心街区将实现环境景观显著提升,引入大量现代感、科技感、青春感的元素,完善周围商业服务配套,打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充满活力的科创文化氛围,让年轻的创新创业者舒心工作、愉快生活。”肖述虎说,“ 天开园将是新的经济增长极,也会是重要的城市新地标。”

为什么建天开园?

天时地利人和的交汇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天津科教资源丰富,聚集了国家级院所和国内高水平研发机构超过170家,拥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4个,普通高等院校56所,在校师生70多万人。 仅在天开园核心区,就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3所“双一流”高校。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尚存在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分散、科创服务资源不足、高校科研与城市产业结合不够紧密、大学毕业生留津比例相对偏低等值得关注的现象。

“无论是硅谷现象还是中关村模式都启示我们,大学是城市最重要的创新源,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在城市产业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教授表示,大学与城市应当血脉交融,尤其是和城市急需的产业创新融合在一起。

“天津高校创新资源与本地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天津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双研究员曾参与区域创新发展方面的研究。她表示,天津其实很早就意识到要借鉴中关村模式,“鞍山西道当年也火过一阵子,但没有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没有形成规模性的创新创业生态。我们需要以更大力度重新整合资源,赶上新的发展风口。”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天开园的布局落子,可谓得“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有利条件,被各界广泛看好。

天时,是时代大势,也是时间窗口。

党的二十大对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了新的顶层设计,为天津一体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提供了遵循和机遇。

地利,是区位禀赋,也是历史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创新协同、产业联动、人才交流进一步密切。天开园“一核两翼”已经有了高校集聚的空间基础,园区与园区之间具备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形成合力的条件。

人和,是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更是一场大学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天津市委、市政府把高标准建设天开园作为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行动的重点抓手。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担纲挂帅,重点推进天开园工作。高校院所、企业界、金融界对天开园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高标准建设天开园,搭建起联系高校和企业的桥梁纽带,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开发,不仅能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能够促进学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反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天津大学副校长王天友表示。

“南开大学把天开园建设视为重大发展机遇,正积极组织三支力量,一支力量汇聚金融界校友资源,一支力量深入院系挖掘师生科研成果,一支力量负责策划多种类型的项目对接会,全力推动天开园建设。”南开大学副校长李靖说。

天开园有哪些特色?

高校与城市相互滋养赋能

当下,在各大城市,各类高教园区、科技园区、产业园区星罗棋布。

天开园横空出世,是N+1的红海竞争,还是独一无二的创新布局?

突出科教融合、突出科创属性、突出创新生态、突出市场导向──天开园特点鲜明。天开园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重要的是坚持“四个面向”,推动高校与产业密切联动,把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产业发展助推科教兴盛,为天津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张贵教授介绍,当前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有两种,一种是成果走出学校,寻求战略投资实现转化;另一种是企业走进学校,提出创新需求,获得支持从而推进产业变革,“ 天开园有望搭建一个产教融合的通道,从而更好地把大学创新与城市产业连接起来,相互赋能。”

实现科教融合,离不开平台载体的纽带作用。王双研究员认为,天开园集中构建了创新发展要素集聚的物理空间,也建立起高校、政府、产业、金融等常态化“握手通道”,对提升天津创新创业生态、吸引集聚高水平人才、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等都有重要意义。

以科技服务资源集聚促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孵化,是推进天开园建设的一个关键。据介绍,天开园在规划和政策中重点聚焦科创主体要素需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保障。

在科技服务方面,园区提供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服务,聚集一大批知名创业导师、技术经理、服务管家,一大批天使基金、风投基金、产业基金,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推动科学仪器、试验设施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是天开园打通创新创业瓶颈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近日,天开实验室创新发展联盟成立,吸纳了全市1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海河实验室、37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46家科技和金融服务机构,聚全市科研资源为天开园创新创业有效赋能。

搭好舞台、引进主角,把天开园的“戏”唱好,还要靠一个好的运行机制,那就是充满活力动力的市场化运营。

除了广泛引入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资源,园区还将采用“小管委会、大平台公司”运行模式,推行“管运分离”,由平台公司负责园区的运营管理、招商引资和综合服务。平台公司将以参股方式,分别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联合成立高校科创园运营机构,推动高校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实现共赢。

宋人黄庭坚诗云: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可以预见,人才云集、科技加持,创新创业热潮奔涌,天开园必将“风月”无边、“江山”日新!

记者 周志强 摄影 张磊

来源:天津日报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