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时
编辑|知了知了
青少年情绪韧性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资料图片)
在青少年情绪韧性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方面,研究除了对情绪韧性量表做效标检验之外,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 探讨了情绪韧性的性别、年龄差异。
结果表明, 青少年情绪韧性的性别与年龄差异都显著 ,男生高于女生,初中生高于高中生。
二是 探讨了情绪韧性的影响因素。
综合相关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的结果,性别、年龄等两个人口统计学变量,亲社会倾向、人际疏离等两个人际适应的变量,生活事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两个环境层面的变量,对情绪韧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由于无论是个体层面、关系层面、环境层面的分析,研究都无法穷尽所有的变量,所以并不能得出哪个层面因素对情绪韧性的影响最大。
但从研究可比较的有限的变量出发,可以认为生活事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情绪韧性的影响最大,亲社会倾向、人际疏离对情绪韧性影响次之,性别、年龄对情绪韧性的影响最小。
有研究者特别强调关系对韧性影响,以及在特定环境中研究韧性, 只要把目的定位在提升个人的韧性,离不开对个体所处的近端环境的改善。
只要个人仍处于有损其心理适应的人际环境中,任何旨在提升个体力量的工作的作用都非常有限。
研究中 环境变量、关系变量对于情绪韧性的解释力相对高于个体变量 ,这种发现也证明上述观点。
但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单向的、割裂的,而是 相互作用 的。
后续的研究并没有聚焦环境变量,而是继续聚焦于积极情绪等个体变量。
一方面是因为环境变量很难操控,另一方面是我们相信因为个体不仅仅是对环境的被动反应者,而是可以主动调控自己,挖掘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甚至影响环境、改变环境。
青少年情绪韧性对积极情绪的影响
有研究探讨了不同情绪韧性个体的积极率差异,即 情绪韧性越高,积极率越高。
通过交叉滞后回归分析,初步验证了情绪韧性对积极情绪的准因果关系,即相比积极情绪对情绪韧性的影响而言,情绪韧性对积极情绪的影响更大一些。
情绪韧性的诱发需要一定的压力或逆境。情境很复杂,但在研究中还是要操控,特别是对韧性这类变量,情境设置是前提。
研究探讨情绪韧性通过积极解释偏向来产生积极情绪的机制。这两项研究设置了两类情境,一是情绪图片刺激,二是真实情绪事件。
在具体操作时,研究重点考察不同水平情绪韧性被试对中性面孔图片的积极解释偏向的差异,研究考察不同水平情绪韧性被试从实际生活困难中积极意义发现能力的差异。
综合研究的结果,有以下研究发现:
第一、 只在真实情绪事件情境下发现了高、低情绪韧性被试的积极解释偏向差异 。
如:在情绪图片刺激情境下,研究结果表明高、低情绪韧性青少年的积极解释偏向无显著差异;
在真实情绪事件情境下,研究结果表明高、低情绪韧性青少年的积极解释偏向有显著差异,高情绪韧性青少年表现出更积极的解释偏向。
第二、在情绪愉悦度的差异上,研究的结果都表明高、低情绪韧性被试之间的情绪愉悦度差异显著, 情绪韧性越高,情绪愉悦度越高 。
后续研究中会进一步对情绪韧性与积极情绪之间的关系作出深入探讨。
最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情绪韧性→积极解释偏向→积极情绪”假设来看,研究很好地验证了该假设。
研究有两点核心的结论: 一是情绪韧性对积极解释偏向有影响,情绪韧性越高,解释偏向越积极。
二是 积极解释偏向在情绪韧性与积极情绪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
综合而言,研究的这两个结果较为稳健,也为假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青少年情绪韧性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综合研究的所有结果,我们可以推断,青少年情绪韧性对心理健康发挥作用的可能路径有以下。
01 | 情绪韧性直接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在研究中的三类模型中,情绪韧性的直接效应都显著,具体而言: 情绪韧性对积极心理健康指标、消极心理健康指标的预测作用皆显著 。
其中, 情绪韧性对生活满意度、自尊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对抑郁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 。
作为韧性的结果变量,心理健康在韧性研究中也被广泛重视。
本研究进一步聚焦于情绪韧性,也发现心理健康是情绪韧性的重要结果变量,这是对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的深化。
另外,研究在著名积极心理学家Keyes完整心理健康理论的指导下,不仅仅关注心理健康的正性指标,而且还关注了心理健康的负性指标。
对于相关的正性指标、负性指标,情绪韧性对心理健康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02 | 情绪韧性通过积极情绪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总体而言,在以情绪韧性为预测变量,以生活满意度、自尊、抑郁、焦虑为结果变量的两类中介模型以及以完整心理健康为结果变量的中介模型中,积极情绪的中介效应都显著。
积极情绪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这可以从积极情绪的中介效应看出。
这点在当代积极心理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Seligman把积极情绪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时他还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PERMA模型:P代表积极的情绪,E代表投入,R代表关系,M代表意义,A代表成就。
这个模型揭示了积极心理的来源,凸显了积极情绪在积极心理中的启动与激发作用。
以往的研究表明, 快乐总是稍纵即逝,而悲伤却很容易铭记于心, 人们对消极情绪会更加关注,以往对消极情绪的研究也多于积极情绪。
对积极情绪的广泛研究直到21世纪初才出现,积极情绪对心理健康的价值引起了更多的重视,微笑之于人类,就好比阳光之于花朵。
消极情绪趋向于让人回避,窄化行为结果。
与消极情绪的行为后果不同, 积极情绪有通用的倾向即趋近或继续从事让人获得积极体验的活动 。
探索、学习、与他人建立联结等这些动态过程和行为的启动,需要依靠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可促进心理和身体健康 ,人们应该在生活中培养积极情绪,这不仅是因为这样做让他们在此刻感觉良好,而且是因为这样做可以使人们变得更好,并使他们走向繁荣和健康的长寿之路。
正如积极情绪的拓展和建构理论强调的那样, 积极情绪是个体发挥最佳功能的基本要 素,因此是幸福科学中的重要课题,拓展和建构理论揭示了积极情绪如何使人们前进,达到心理更健康的境界。
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 积极情绪能启动情绪与积极心理资源建构之间的良性循环, 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培育,这对通过积极情绪来促进心理健康的实践有重要启示。
韧性通常和在困难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积极情绪有关,但与较低的消极情绪激发无关。
其实,积极情绪的产生并不难,在日常事件中就能产生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作为如此丰富的内源性资源尚待发现,人们可能会利用这些内源性资源来激发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而改善他们的健康和幸福状况。
找到培养积极情绪的方法,就能开辟通向健康和福祉的道路。
积极情绪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育的。
当个体达到了身心所需要的目的时,原有的紧张被解除而体验到的正向情绪反应就是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经常是开朗的,对生活感兴趣,精神振奋,开心,平静与平和,充满活力。
研究用PANAS-C量表所测量的积极情绪包括很多种,如:有趣的、兴奋的、快乐的、强烈的、精神充沛的、冷静的、兴高采烈的、活跃的、自豪的、欢喜的、大胆的、欣喜的、勇敢的、活泼的等等。
这些情绪都是可以培育的,也可以积累的,Fredrickson认为每个时刻都可能是“积极的微小时刻”,这对青少年通过培育积极情绪来促进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